一、主要目的
提升纸张机械性能
增强抗张强度、耐破度、撕裂度和挺度等,使纸张在运输、印刷或加工过程中不易破损。
优化纤维利用效率
允许使用更多短纤维或回收纤维(如废纸浆),降低成本的同时维持纸张强度。
改善纸张适印性
提高表面强度,减少印刷过程中的掉毛、掉粉现象。
适应高强度需求场景
如包装纸、瓦楞纸、特种纸等需要高强度的纸种。
二、作用机理
增干强剂通过增强纤维间的结合力来提升纸张强度,具体机理包括:
1. 纤维间氢键增强
原理:纤维素表面含有大量羟基(-OH),增干强剂(如淀粉、聚丙烯酰胺)通过分子链上的极性基团(如羟基、氨基)与纤维形成氢键,强化纤维间的结合。
效果:氢键网络密度增加,显著提升纸张干强度。
2. 纤维桥联作用
原理:高分子增干强剂(如阳离子淀粉、PAM)的长链结构可同时吸附多个纤维,形成“桥联”结构,增强纤维间的物理缠结。
效果:减少纤维滑移,提高抗张强度和耐破度。
3. 电荷中和与吸附
原理:阳离子型增干强剂(如阳离子淀粉、CPAM)通过静电作用中和纤维表面的负电荷,减少纤维间排斥力,促进紧密排列。
效果:纤维结合更紧密,纸张紧度提高。
4. 填补纤维空隙
原理:部分增干强剂(如改性淀粉)在干燥过程中形成薄膜或填充纤维间的空隙,增强结合面积。
效果:减少孔隙率,提升纸张均匀性和强度。
5. 纤维表面改性
原理:增干强剂通过化学键合或物理吸附改变纤维表面特性,增加粗糙度或反应活性,促进纤维间结合。
效果:结合力持久性增强,尤其在潮湿-干燥循环中表现稳定。
三、常见增干强剂类型
天然高分子类
阳离子淀粉:成本低、生物降解性好,通过电荷中和与氢键增强作用。
羧甲基纤维素(CMC):适用于高填料含量的纸张。
合成高分子类
聚丙烯酰胺(PAM):阳离子型PAM桥联效果显著,适合高强纸种。
聚乙烯醇(PVA):成膜性强,但成本较高。
复合型
淀粉与合成聚合物复配,兼顾环保性与gao效性。
四、应用要点
添加位置:通常在湿部添加(如浆内施胶)或表面施胶。
pH与电荷匹配:需根据浆料电荷特性(Zeta电位)选择合适离子型的增干强剂。
协同效应:与湿强剂、助留剂等配合使用可优化综合性能。
五、总结
增干强剂通过增强纤维间氢键、桥联作用及电荷调控,显著提升纸张干强度,是造纸工艺中平衡成本与性能的核心助剂。其选择需结合纤维类型、纸种需求及环保要求综合考量。